查看原文
其他

资政|官员绰号是反腐败的好线索

2017-06-17 木石 领导文萃


官员绰号,看似小事一桩,细查深究,未尝不能发现一些腐败线索

前段时间,河南省委政法委原书记吴天君被调查。此等级别的“老虎”,早已屡见不鲜,然而老百姓送给此君的绰号,实在是相当有意思——吴天君曾主政新乡市、郑州市等地,均以拆迁闻名,在当地民间被称作“一指没”“吴太君”等。

作为主政一方的主要官员,被老百姓冠以这样的绰号,何其可悲!官员绰号,看似小事一桩,细查深究,未尝不能发现一些腐败线索。

什么样的官员容易得到绰号


《水浒传》中的一百单八将都有绰号。有别于大名,绰号大多形神兼备、过耳难忘。譬如“浪里白条”张顺,一看便知水性极好。

贪腐官员的绰号,多是老百姓所赐,其中或揶揄、或讽刺、或挖苦,短短三五个字便高度凝练总结出该官员的执政风格、道德作风等,表达了老百姓对官员的评价。

与吴天君相似,有那么一批官员因大拆大建而被老百姓送上各具特色的绰号。譬如季建业,被南京市民戏称为“季挖挖”“推土机市长”。在季建业的高压下,南京一些强拆项目,甚至提出底线是“只要不死人,不死在现场,什么手段都能用”,于是各种“瞎来、蛮干、发疯”的事情层出不穷。

“同意搬迁的大大的好,不同意搬迁的大大的坏”,这是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的名言。

2010年,在普洱市主政期间,沈培平强势推行旧城改造工程。这项涉及1812户居民的拆迁项目,存在补偿过少、程序非法等问题,不少建成不久的新房也被拆,百余居民状告市政府。针对此事,沈培平发表上述言论,引起舆论广泛关注,此后民间流传沈培平是“拆迁大佐”。



不少官员在任时生活腐化,老百姓深恶痛绝,以绰号讽刺例如 “五毒书记”张二江、“一斤八”陈安众、“许三多”许迈永等。“五毒书记”,无非吃喝嫖赌样样俱全;“许三多”是钱多、房多、女人多,唯有“一斤八”略费解。

原来,这称号来源于一则段子。在萍乡,流传着关于陈安众四个“一八”的段子:“一米八的个子、一百八十斤的体重、一斤八两的酒量、十八岁的姑娘。”如此观之,“一斤八”是以其酒量深厚而成了最为人记住的“亮点”。

还有的绰号,是民间对官员语出惊人的回应。譬如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爱好作秀,接受采访时称自己仍没有买房,住在面积130多平方米的宿舍,月租要600元,而在当地该小区的市场租赁价格远不止600元。万庆良“六百帝”的绰号由此而来。

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韩先聪是中央巡视组巡视安徽之后落马的首个“大老虎”。在安庆市委书记任上五年的韩先聪在安庆工作逾九年,但在安庆人看来,韩先聪只知高谈阔论,放空炮却不实干,而被称为“韩大嘴”,将一个官员夸夸其谈的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
当然,最令人胆战心惊的,还是江湖黑道意味十足的绰号。譬如人称“武爷”的天津市公安局局长武长顺,就常身着布衣,被一群佩戴高级警衔者簇拥。

一名见识过“武爷”发火的人回忆,对面的一个局级领导,站在原地一动不敢动,满脸通红地听着武长顺训斥。甚至后来被巡视组调查时,“武爷”还对巡视组进行干扰、恐吓,可谓“爷”气十足。

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非常迫切


俗话说得好,“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”。然而,在某些官员眼中,只有所谓“政绩”,而无民心民声,因为政绩领导看得见,老百姓的口碑却听不见。

譬如那些大拆大建的市长,一来显示了魄力、树立了权威,二来能把老城区建设成漂亮的新区,拉动了GDP,也是拿得出手的政绩。此外,从中搞点小动作,也不在话下。

“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,本人或通过其亲属等人收受巨额财物;道德败坏。”比起中纪委在对季建业作出开除党籍处分决定时的这些表述,南京市民对于季建业更直观的印象可能就是“季挖挖”了。

透过这个绰号,能看到季建业霸道的行事风格和性格特点,读出群众对其从政行为的评价,背后是季建业浓重的官本位思想和漠视群众利益、不站在群众立场思考问题的作风。

凝练的绰号勾勒出了贪官的劣迹,也折射出老百姓对贪官的嘲讽与抨击。在一些地方,领导一手遮天,群众、同事的意见找不到正常渠道去反映;有些地方,上级领导、监督机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觉得只要有能力、会办事就可以,对于作风问题麻痹大意、不理不睬;甚至在有些地方,强势官员恶意打击报复举报人,令群众望而生畏。面对这些情况,只能起个绰号挖苦了事。

如此看来,老百姓给官员起绰号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,而是折射出监督机制、渠道的不畅。要解决这些问题,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,增强决策的民主性,让其他干部同事能提意见、敢提意见。监督机关要注意对民情、民意的倾听,要主动收集群众的意见,对于负面评价要保持警惕,做到耳聪目明,一旦抓住线索,就要一查到底。

专家表示,针对官员的绰号,应该有的放矢地清理这些绰号背后暴露出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、干部队伍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。

群众给贪官起的绰号,需要引起纪检、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,甚而成为查处贪官的线索和突破口。而那些手握权柄的官员,施政决策之时,也要三思而后行。毕竟,政声人去后,民意闲谈中。

(摘自《组工文萃》2017年第四期)

稿件来源:《解放日报》

 推荐阅读 


观点|资政|仕态|为政|笔记|哲思

读史|人物|域外|管理|品读|言论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